作者:陳佩甄、許維賢、黃微子等
ISBN/ISSN:18160514(31)
出版日期:2020-10-01
NT$ 332
NT$ 350
remove
add
最新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好評推薦
  • 目錄
否想香港與同志前影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
並獲2013-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專題以「否想香港與同志前影」為題,一是向香港致意,視之為理解這個時代的密碼,另一是以影像為歷史,思考「前影」的意義。深受本期許維賢和陳佩甄的論文所啟發,「前影」一詞一方面指向了許維賢假道攝影史所討論的同志「潛影」,也指向陳佩甄所關心的同志「前輩」,那些因歷史條件無法出櫃,卻以「褲兒」之姿,活出自己的酷兒們。
 
除了彭麗君、陳錦榮與蘇哲安針對反修例運動的發展進行的批判和討論外,這個專題還收錄了麥樂文對2015年獲得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十年》進行的情感政治分析,以及曾金燕與現已移居臺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所進行的訪談。
 
本期亦收錄了一場新書論壇和書評對話。前者是圍繞著劉紀蕙老師的新作《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而展開的討論。特別感謝王德威老師、楊儒賓老師和洪世謙老師三位重量級的學者,來為這本重量級的著作展開討論,讓我們看到「一分為二」這個命題在中西思想史上的作用,以及對當前世局的意義。後著延續了前期《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書評論壇而展開的進一步對話,尤其聚焦在劉紹華老師對於「後帝國中國」概念的關切。
 

作者及譯者簡介

陳佩甄(Pei-Jean CHEN)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亞洲研究所博士,現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許維賢(Wai-Siam HEE)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著有《重繪華語語系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中英版等書。

 

黃微子(Weizi HUANG)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博士。主要研究興趣為知識的生產和流通。

 

王靜雯(Jingwen WANG) 澳門科技大學傳播學碩士,東莞社會經濟發展研究院專職研究人員。主要研究興趣為空間生產和身分認同。

 

麥樂文(Sam Lok-man MAK)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研究生、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彭麗君(Laikwan PANG)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陳錦榮(John Nguyet ERNI) 香港浸會大學馮漢柱基金全人教育講座教授及人文及創作系主任。

 

林家瑄(Chia-Hsuan LIN) 臺灣新竹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系碩士班,及沖繩大學現代沖繩研究所。曾任期刊編輯,現為自由譯者。

 

蘇哲安 (Jon Douglas SOLOMON) 里昂大學教授兼巴黎十大跨科多語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的研究範圍集中在翻譯的生命政治理論。

 

曾金燕(Jin-Yan ZENG)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美國科爾比學院橡木學人,以色列海法大學亞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楊儒賓(Rurbin YANG)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

 

洪世謙(Shih Chian HUNG)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

 

王智明(Chi-Ming WANG)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交通大學社文所合聘副教授。研究興趣為情感理論與離散詩學。

 

孫賀(He SUN) 廣州中山大學政治學學士,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碩士,主要研究興趣為現當代中國史、東亞及東南亞都市空間與景觀塑造機制等等。

 

董顯亮(Xian-Liang DONG)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博士,現為獨立研究者、劇場實踐者。研究興趣集中於從語言、身體、物質、技術等角度理解中國與香港的社會、文化和歷史。

 

張超雄(Chaoxiong ZHANG)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博士。主要研究興趣及方向包括毒品研究、戒毒治療、公共衛生等。

 

劉紹華(Shao-hua LIU)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我的涼山兄弟》等書。

 

葉舒瑜(Soo Ei YAP)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博士生。研究課題為新華詩人柳北岸(原名蔡文玄,1905-1995),即蔡瀾的父親。

編輯室報告:一個時代的結束
 
學術論文
研究論文
「褲兒」生存模式:《誰在找麻煩》和《日常對話》中的酷兒時間與修復轉向  陳佩甄
同志潛影、後遺民與冷戰:以早期華語語系明星白雲為例  許維賢
 
研究議題與紀要
抵抗、協商與認同:東莞夜市小販的身分實踐  黃微子、王靜雯
 
專題:否想香港
專題論文
《十年》與香港後雨傘情感政治  麥樂文
 
思想論壇:「反修例運動下的人民、法治與疆界」
人民作為一種修辭?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中的民主與身分認同  彭麗君
法治之非法  陳錦榮著,林家瑄譯
香港反送中運動:劃界、翻譯與轉型  蘇哲安
 
訪談
逆風說的話:對話廖偉棠  曾金燕
 
新書論壇:《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
一「分」為二;一「生」為二  王德威
一與二:毛澤東與方以智的思考  楊儒賓
規範性治理和解放性批判:對立或並置?  洪世謙
冷戰/劃界的思想考掘:朝向解放政治  王智明
 
書評對話:關於後帝國中國的思考
「麻風為業」的當代中國式汙名與韌性  孫 賀
要呼吸?還是面子?:在新冠肺炎的時代重讀麻風  董顯亮
再現實驗場生命  張超雄
回應:「後帝國」中國的歷史實驗、矛盾與延續  劉紹華
 
評論
種族與暴力的啟示:解讀好萊塢製作的黑人電影  葉舒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