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編
ISBN/ISSN:16808428(42)
出版日期:2022-01-31
NT$ 237
NT$ 250
remove
add
最新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好評推薦
  • 目錄

      《資訊社會研究》第 42 期在作者、審查人與編輯委員們的共同努力下已順利出刊。本期除了〈對話世界頂尖學者〉專欄外,共收錄了三篇研究論文及一篇研究紀要。感謝作者及審查人對於本刊的支持,我們將繼續努力推動資訊社會研究領域的對 話與交流。

       在本期的〈對話世界頂尖學者專欄〉,陽明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的吳泰毅助理教授,與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博士進行對話與訪談。Viktor Mayer-Schonberger 博士同時也是 2021 年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的專題演講者。吳泰毅助理教授接續著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博士在年會中的演講主題——造局制勝——進行訪談。在對話中,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博士除了進一步釐清「造局」的要素及人類在數據時代仍有的優勢外,更強調了我們需要重視如何透過教育及媒體來培養 造局思維。

       而在三篇研究論文部分,本期收錄了涂敏怡的〈開源創新對台灣資訊產業影響 初探〉、章光國與李天宗的〈肆虐全球之新冠狀肺炎與深化之仇中情結:擴展第三人 效應理論之基礎和範疇〉、莊伯仲的〈候選人與臉書粉絲之互動分析:以 2016 年總 統大選為例〉。在涂敏怡的論文中,作者探究台灣資訊產業使用開源軟體的情況,並主張為促進企業廠商與開源軟體專案間的正向循環,需要建構一個創新導向的中間橋樑。章光國與李天宗的論文則關注於近兩年來 Covid-19 疫情肆虐所帶來的社會影響,特別是媒體報導如何影響了台灣社會對於中國及中國移民的態度與觀感,特別是其中可能產生的第三人效應現象。最後,莊伯仲的論文則是分析了 2016 年總統大選中 三位主要候選人臉書粉絲團的互動行為,並探討了臉書粉絲與不同類型貼文互動之樣態。本期論文亦收錄了一篇研究紀要,王嵩音在〈臉書使用動機與行為對於社會資本 的影響〉一文中,探討了臉書使用者的使用動機以及使用行為對於社會資本之生活滿 意度、人際信任與公民參與三個層面上的直接與交互作用影響。

       在介紹本期內容之餘,在此也再一次向讀者們報告,本刊最新策劃的「媒介心 理:創新與跨界」專題已開始徵稿。本刊一直以來希冀能持續藉由專題的形式,推動資訊社會研究相關領域的對話交流。本次專題我們邀請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告學系張郁敏教授擔任客座主編,相關徵稿主題與時程可見於本刊官方網站,歡迎學界相關領域研究者惠賜稿件。

       當年,當人類社會一邊手忙腳亂的應付千禧蟲危機;一邊心所嚮往的迎接廿一世 紀之時;倏忽,廿一世紀已匆匆過了廿年有餘。而今,人類社會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網路資訊社會。《資訊社會研究》在創刊之初,即矢志成為台灣社會科學界研究「台灣資訊社會現象」的拓荒園地,至今仍夙夜匪懈地澆灌耕耘,十數年下來,《資訊社 會研究》確已逐漸成為「台灣資訊社會研究」的成果展示場所。欣慰之餘,對《資訊 社會研究》未來的發展,有著更高、更廣且更好的期許。在越來越多有志且有為的年輕學者的熱情參與及無私奉獻下,我們殷切期望,《資訊社會研究》在不久將來,能順利成為 TSSCI 的核心期刊,為廣大讀者與作者群,提供更豐沛入裡的系統知識傳播與服務。在此衷心感謝眾多讀者、作者及歷屆編委會成員的努力付出與偉大貢獻。今後,我們仍要不懈地持續努力,讓《資訊社會研究》成為研究「台灣資訊社會」的權威性學術刊物。

主編 吳齊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2 年 月 19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