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xth Fuel Factory Documenta 2019: War History, Forgotten Memory
作者:賴雯淑、趙家麟、林欣怡編
ISBN/ISSN:978-626-7612-14-9
出版日期:2025-06-02
NT$ 285
NT$ 300
remove
add
最新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目錄
  • 內容試閱

一座沒有記憶與歷史的二戰城市,
將成為患有失憶症的城市;
一座二戰城市,
需要一群具反思、批判和實踐能力的市民,
來保存、活化、滋養她。

 

#什麼是六燃
  「六燃」是「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的簡稱,與日本本島的一至四燃,北韓平壤的五燃,同為二戰時生產軍需燃料的工廠。1945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來台,高雄六燃成為中油煉油廠,新竹六燃則先成為空軍軍舍、後成為眷村「忠貞新村」。眷村遷村後,六燃廠房一度成為廢棄之地,最後在藝術家與文史愛好者的奔走下,以博物館的形式保留,也就是六燃「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計畫。

 

#以藝術再造歷史現場
  作為朝向高度發展的城市,新竹在逐步回溯歷史的過程中,尚缺席二戰與冷戰為城市帶來的影響。陽明交通大學的「新竹生博物館」計畫,便是希望藉由藝術策展的形式,透過「藝術實踐參與社區營造」、「智慧科技支援生態保育」、「文史田調結合混合實境再造歷史現場」的實踐,探討六燃的歷史、記憶,以及曾生活在六燃中、現已畫下休止符的眷村文化;在逐漸孕育成形的過程中,也力求與居民之間的互相理解,促成居民與社區情感的凝聚。當城市患有失憶症,這座「活的」博物館,便成為銜接城市過去、現在到未來的重要樞紐。
  
  本書忠實呈現2019年六燃文件展的內容:策展團隊以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為基地,透過文獻、藝術與科技結合,呈現新竹在戰爭、工業、遷徙與記憶交錯下的歷史紋理。藉由再造歷史現場、眷村文化轉譯及與居民的對話,六燃展試圖讓被遺忘的歷史重新進入公共視野,並成為能持續生成、對話與更新的文化生命體;並透過本書內容,呈現藝術可以如何走進社區,與地方對話,找回這塊台灣遺失的文化拼圖、記憶缺口。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書籍的展望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
  「活隱喻・活博物館」的策展理念,讓歷史場域不再僅是過去的遺留,繼續成為對話、行動與想像的所在。新竹六燃作為一個想像共同體,指引人們在記憶與當代的流動中,建構出一個融合生命、生態與文化的永續體。

賴雯淑
藝術家與學者,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專研藝術存有學、質疑性設計與文資活化,主持六燃博物館團隊,推動跨域藝術與社會介入。


趙家麟
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教授,著有《二戰工業遺址新竹六燃THEN&NOW》,致力於保存新竹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遺址,推動文化資產保護與歷史建築修復。


林欣怡
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專注於跨文化電影研究、實驗影像、新媒體藝術等領域。作品重視跨文化於實驗性生產方法中開展多重文本、歷史聲語及數據資料轉譯等命題。

序言
策展論述|賴雯淑
新竹六燃的起承轉合:談新竹第六燃料廠|趙家麟
新竹六燃之源|中原大學城鄉規劃與設計中心
新竹六燃之存|中原大學城鄉規劃與設計中心
新竹六燃之樣|中原大學城鄉規劃與設計中心
新竹六燃之事|中原大學城鄉規劃與設計中心
新竹六燃之生|賴雯淑
區塊一 歷史的書寫:第三種聲音 |林欣怡
 《雙城:聲鏽》|林欣怡、一號廠房計畫團隊
區塊二 隱喻書寫:此刻場所|賴雯淑
 《六燃歷史的翻頁》自身歷史 |賴雯淑
 《六燃歷史的翻頁》一號廠房.空白之所 |林欣怡
 《大煙囪的故事》|吳致怡、許宜蓁
 《憶、域外、大煙囪》|吳致怡、許宜蓁、姜竣議
 《煙匆》|張懿、張莉崴、陳玟瑄
 《長笛的歷史對話》|簡瑋麒、簡志賢
 《紙、籽、子》|賴雯淑
區塊三 科技再對話|賴雯淑
 《跨域──穿梭六燃歷史現場》虛擬混合實境|黃大源
 《跨域──穿梭六燃歷史現場》光場漂浮影像|幻景啟動股份有限公司
 《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許家維
 《霜毛蝠生態監測與研究系統》與《蝙蝠生態教育空間》|陽明交大保溫睦鄰駐站團隊
新竹六燃之承|邱筠穎
訊息
事件

策展論述


賴雯淑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

 

  或許有人認為以「二戰城市」來勾勒新竹是不準確的,它是指涉整個新竹都跟二戰有關,或暗示因為有二戰,新竹才存在。但新竹人並不太記得這塊土地過往的二戰歷史。與其說,六燃文件展將「新竹」與「二戰城市」並置,是企圖揭示這個城市的歷史胎記,還不如說是一個提問,是想藉此來探問這個城市的自我定義或身份認取。為回應這個提問,來自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的六燃策展團隊所策劃執行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文件展」(簡稱「六燃文件展」),呈現的是一塊帶有二戰歷史、記憶、想像等紋路的多層肌理,一個容納著來自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與背景的有機容器,一座交織著集體和個人記憶的城市。展覽以檔案、 藝術 、科技三區來呈現,內容主要來自於交大團隊所推動的六燃「新竹生博物館:保溫睦鄰駐站計畫」。

  陽明交大所推動的「新竹生博物館」是以二戰時期日本所建置的「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的大煙囪廠房為主要基地,不僅探討新竹六燃的歷史、記憶,或剛剛劃下休止符的眷村文化,更以藝術實踐為方法、以智慧科技導入為路徑,以文史田調結合再造歷史現場這三條實踐路徑,來催生此博物館,希望能帶動在地居民與國際社會的參與,讓新竹六燃二戰工業遺構,在鄰近的汀浦圳活水的滋潤與帶動下,逐漸孕育為一座生生不息的博物館,在此轉型過渡的進程中,也力求與居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情感凝聚。

  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六燃文件展」的策展核心理念是立基於「活隱喻.活博物館」的精神。「生博物館」是 living museum 的一種直譯,也是一種宣示,更是國外已運作多年,但目前台灣還沒有的博物館型態。「文件展」在當代藝術裡,已不是過往那種純粹博物館展示文件的形式和內容,更多的是對於某種藝術理念的實踐與實驗。基於此,陽明交大六燃策展團隊意圖在大學殿堂的藝術展覽空間與教育場域,對當代藝術文件展進行認知上的溝通和觀念上的更新。

  換言之,六燃文件展所扮演的角色絕不僅於重要文件的整理和爬梳,或是為年底即將於大煙囪廠房基地所舉行的「六燃國際互動劇場」與「六燃保溫計畫成果暨藝術展演」熱身,而是更聚焦於在藝術製作介入社會的路徑上,能同時生產出催生六燃「新竹生博物館」的實踐路徑與行動方法。透過重新書寫新竹六燃歷史,以及參與相繼發生的相關事件,陽明交大六燃策展團隊邀請大家共同思考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意義,這是六燃文件展很核心的一個任務與自我期許。

  不論是正在孕育或生產中的「新竹生博物館」,為此目的所舉辦的「六燃文件展」,或即將於今年底成形的六燃系列藝術展演,每一場活動、每一件作品、每一筆文史資料、每一位參與者、每一次的遭逢與對話,本身就是活隱喻、活博物館的具現,都將持續自我成長活化,成為永續的生命體。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