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孟洲
ISBN/ISSN:9786267612163(epub)
規格:

電子書/黑白/初版

出版日期:2025/05/16
NT$ 480
NT$ 480
最新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目錄
  • 內容試閱

➢ Apple能谷底翻身,靠的不只是產品,還有時代的選擇?

➢ Google靠搜尋引擎壟斷世界,其實是暗藏了某種商業模式?

➢ 雲端服務為什麼讓Amazon從電商龍頭變成全球科技霸主?

➢ 生成式AI到底是流行還是革命?我們準備好了嗎?

 

 

從1990年全球資訊網誕生,到當今生成式AI席捲世界,本書以科技轉型為軸線,重新梳理過去30年來重大技術的躍進與產業演變。作者以自身在Apple、Microsoft等科技龍頭的工作經驗為基礎,貫穿網路興起、移動裝置、雲端服務、物聯網、再到AI新紀元的轉型浪潮。這不只是一本科技發展史,更是一本掌握趨勢、預見未來、尋找個人與企業機會的深度指南。

 

探索科技時代的轉折點

掌握關鍵企業的破壞式創新路徑

理解技術背後的商業策略與成長契機

 

 

● 企業與個人的「際遇」:不只是科技的發展,書中更關注「人在科技中的位置」——那些掌握趨勢的人如何找到自身定位?企業如何從轉型中脫穎而出?作者親身參與多項產業變革,將實務經驗與策略思維結合,提供給讀者一套可行的行動框架。

● AI轉型元年:特別章節聚焦於2022年之後的生成式AI浪潮。從ChatGPT掀起的語言模型風暴,到Microsoft、NVIDIA如何透過平台布局重塑產業面貌,書中以案例深入分析生成式AI對教育、企業、勞動市場帶來的根本改變與挑戰。

● 商業模式的突破與反思:從Yahoo與Google的入口戰爭、Apple與Android的系統競爭,到AWS改寫雲端產業規則,每一段技術的崛起背後,都有值得借鑑的商業策略與啟示。

 

 

 

作者將這 30 年劃分為數個關鍵階段,包括網際網路、移動服務、雲端服務、物聯網,直至今日由生成式 AI 所引領的新一波科技革命。本書透過產業視角與作者的親身經歷,深入剖析了 Apple、Cisco、Microsoft、Google、Amazon、NVIDIA、OpenAI 等科技巨頭的創新歷程。內容完整梳理了從網際網路時代的萌芽,到行動平台的崛起、雲端數位轉型,以及當前 AI 革命的科技發展脈絡。《際遇》不僅回顧了過去的科技發展,更著眼於當前 AI 革命中如何把握機會,為學術界、產業界專業人士及對科技未來感興趣的讀者提供寶貴的啟發與洞見。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幫助讀者系統化地理解這些技術變革與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並從中找到在時代浪潮中脫穎而出的契機。

 

 

【本書特色】

● 親歷者觀點:作者曾任職Apple、Microsoft與廣達電腦,並參與多項AI與雲端轉型專案,將實戰經驗轉化為可讀性高的故事與分析。

● 系統化架構:全書以科技時代為經,技術與產業案例為緯,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 融合學術與實務:書中不僅引用科技發展史,更佐以管理、創新與策略觀點,是難得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產業讀本。

● AI應用指南: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開始AI轉型,適合正處於轉型決策關鍵點的企業領導者與專業人才。

● 啟發未來行動:每章皆設有「機會與啟發」,鼓勵讀者思考自身所處位置與未來路徑,是一本鼓舞人心的行動書。

林孟洲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腦與資訊科學博士,曾任職Microsoft、Apple,及廣達電腦,擁有AI工程師、資料科學家、資料工程師、資料分析師、生成式AI及雲解決方案架構師等技術證書,累積超過25年產業經驗。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數位教學AI轉型長、EMBA教授。著有《AI Power: Logic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他先於Apple的高級技術部門從事多媒體和通訊的研究,之後共同創辦了矽谷新創企業 Streaming21,專注於寬頻多媒體串流技術。於Microsoft任職時,擔任物聯網及產業事業群亞洲區技術負責人,專精於產業數位化及人工智慧轉型,推動五百多個AI邊緣到雲端的解決方案,廣泛應用在製造、零售、金融服務、醫療保健和能源等多個行業。2020年並獲得Microsoft解決方案卓越技術管理者獎。

 

他擁有豐富的工業AI、資料分析、雲服務、物聯網解決方案和串流媒體技術經驗,近年致力於策略規畫與執行、敏捷產品工程與創新,並熱中於推動工程與商業專案,為產業帶來實質成果。

推薦序  擁抱科技,推動AI數位教育  林奇宏

推薦序  探索30年來科技轉型的指南  李大嵩

推薦序  見證科技進步的歷程  周倩

自序  擁抱科技轉型之際的機會

 

第1部 1990-2001,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的起源,和網路運用百花齊放時期

第1章 1990年,全球資訊網的崛起,連接了原本散於各地的電腦。電腦相連,價值成倍!

第2章 1994年,商用WWW瀏覽器的崛起:Netscape與Internet Explorer的競爭故事!

第3章 1995年,MicrosoftWindows 95和AppleMacOS的競爭啟發

第4章 90年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霸主:CISCO交換機的故事

第5章 90年代末,電信解放與有線電視競爭的故事

 

第2部   2001-2010,具有商業價值的網路服務到移動計算的機會

第6章 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化後,Yahoo入口網站如何崛起及發展

第7章 2001年,Google 關鍵字搜尋引擎與資料資產驅動的內容服務模式

第8章 2001年,Apple絕地大反攻的前哨戰,iPod和數位音樂服務及內容

第9章 2006年,從網路商店到雲端霸主,Amazon的成功轉型與創新

第10章 2007年,Apple iPhone 問世:新定義移動科技與服務

 

第3部 2010-2022,App商機、雲端服務,物聯網和數位化轉型

第11章 移動App Store從賣設備到收過路費的商業模式

第12章 Apple和Google的行動平台競爭故事:一再的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競爭

第13章 Amazon,Microsoft,Google 三雄鼎立的雲端服務競爭

第14章 開源的世界開啟了全球科技合作的可能性

第15章 數位化轉型的契機,萬物相連的物聯網世界

 

第4部 2022-2030,後疫情的AI轉型

第16章 2022年,OpenAI ChatGPT大語言模型是科技史上的破壞式創新

第17章 2023年,Microsoft AI 策略:AI Copilot 啟動工作效率轉型的契機

第18章 2024年,技術革新與市場主導:NVIDIA 的成功之路與啟示

第19章 2024年:AI 運用元年的產業轉型

第20章 2030年,未來已來,AI 轉捩點

第15章 數位化轉型的契機,萬物相連的物聯網世界

──策略性思考和Microsoft創新經驗

 

 

2016年,我正式加入Microsoft的物聯網(IoT)部門。那時候,物聯網還是個新興領域,大家對它的未來都充滿了各種想像,但要把它真正落地並轉化為商業模式,卻並不是那麼簡單。在Microsoft工作的這段時間,我真切地感受到「萬物相連」這個概念的力量,並親眼見證它如何從一個抽象的願景,逐步變成數位化轉型的現實。這過程中,我也學到了很多,特別是策略性思考的重要性,這真的是一段非常寶貴的經歷。

 

 

資料價值的開始:從「苦工」到「價值成倍」

加入物聯網部門的第一年,我的主要工作是幫助亞洲市場的製造業,設計適合它們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坦白說,這並不是什麼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工作,因為數位化轉型的第一步是搭建資料平台,而這通常被大家視為需要做繁瑣工作的「苦工」。

企業需要安裝一大堆感測器,收集數以億計的資料,雖然這些資料非常有價值,但它們直接帶來收入的速度卻非常緩慢。我記得當時,我們有一個製造業客戶,在部署物聯網解決方案的一年下來,收集超過億萬筆資料,結果Microsoft的直接收入卻只有幾千美元,但是儘管如此,我們團隊並沒有氣餒。

Microsoft的物聯網團隊提出一個全新的觀點:「資料的價值不是看他能馬上賺到多少錢,而是看它能帶來多少未來的機會。」這些資料儲存在雲端後,會帶來更多的後續需求,像是資料儲存、算法分析以及AI推斷。根據這個想法,我們設計了一個物聯網與雲端服務的「雙贏策略」:只要每增加一美元的物聯網業績,就能為雲端服務帶來 400 倍的收入!

 

 

策略的創新:雙重激勵與區域合作

Microsoft的物聯網部門直屬總部,負責推廣全球市場的技術,但我們發現,區域業務團隊如果只是單純配合,往往缺乏主動性。為了讓區域業務團隊更加積極地參與,我們設計了一個「雙重業績獎勵」制度,讓物聯網部門的業績同時也計入區域業務團隊的成績。這樣的設計,把總部和地方市場緊密結合在一起,激發了所有團隊的合作熱情,大家都願意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這樣的策略很快就產生顯著的效果,因為最初我們的物聯網部門只有 50 個人,經過幾年的市場拓展,業務團隊迅速增加到 500 人,同時還和上千人的技術開發團隊緊密合作。從原本的「小團隊奮鬥」,變成現在的「全公司合力前進」,這種轉變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我所得到的啟發:從史密斯先生的忠告中學到的寶貴課程

這些業務創新規畫,實際上是由我在Microsoft的第一任直屬老闆史密斯先生親自設計並推動的。他是一位典型的英國紳士,做事沉穩而精準。在我剛加入Microsoft時,對於如何推進物聯網在大中華區的發展感到一片茫然,因為這個領域,對當時的Microsoft高層來說還是相對陌生,沒有太多既定的方向可供參考。

在那段迷茫的時光裡,我向史密斯先生請教:「我該如何從哪裡開始?」他只給了我一句話,卻成了我職涯中最重要的忠告:「如果前人沒有為你定目標與方法,那就由你自己提出目標與方法。不然遲早有一天,會有人來幫你決定你該做什麼。」

這句話讓我頓時醒悟,身處在一個全新發展的領域裡,我必須主動設定自己的目標和成功標準。從那天起,我不再等待高層的指示,而是開始主動積極規畫符合市場需求的策略。也正是因為這份主動性,讓我在Microsoft工作的7年內,縱使經歷了8位不同的直屬主管,也依然能堅守自己的方向,並在物聯網和人工智慧AI領域獲得很大的進步。

 

 

物聯網的未來:萬物相連,價值無限

2023年,當我從Microsoft的物聯網產業部門離開時,回顧這些年來的經歷,發現自己對物聯網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變化。最初,我認為物聯網只是連接設備的工具,但後來我發現它的真正價值在於釋放數據的潛力。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IoT 已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數位化轉型的核心支柱。從智慧工廠到智慧城市,物聯網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並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價值。

從2016年開始加入Microsoft的物聯網部門,到2023年這段時間,我一直專注在推動產業的數位化轉型,而這也成了我的專長。這些年來,我的架構師團隊和我一起,幫助了超過500家亞洲企業成功完成數位轉型。這些成功案例也讓Microsoft的市值大幅提升,而我也因此更加相信數位化的巨大潛力。本章節彙集了我七年來,在產業中的實戰經驗和心得,我想把我這七年來的經驗和心得,分享給那些對數位轉型和物聯網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些深入的見解,希望這些分享能夠幫助大家在數位化旅程中找到啟發。

在目前的數位化浪潮中,物聯網不只是科技進步的象徵,它更是推動各行各業數位轉型的核心動力。數位化轉型讓設備之間的資料傳輸和互動變得更加順暢,給企業和個人帶來極大的便利。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深入探討,數位化轉型背後推動的力量,和技術融合的未來趨勢,也會另外特別關注,物聯網技術如何利用資料收集、人工智慧AI、5G、數位雙生等創新技術,幫助企業邁向智慧化,同時也會討論這些技術如何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並為企業創造更多商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