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目錄
- 內容試閱
主編
洪文玲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協商劇場」計畫統籌。美國密西根大學造船及輪機工程博士。曾任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文化部水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致力於研究與推動公眾與工程運作的連結、科學及技術的公共溝通、公民與海洋等議題。曾參與2019年第54屆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的製作。
作者群(依姓氏筆劃順序)
林宜平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林崇熙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吳嘉苓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房思宏
國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洪文玲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郭育安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
陳宗文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陳韋宏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區曣中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彭保羅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楊智元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楊克鈞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生
鄒宗晏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博士生
趙家緯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董芸安
荷蘭萊頓大學區域研究所博士
鄭師豪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謝新誼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史博士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STS)學會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創立於2008年,現有會員二百餘人,會員以國內大專院校各學系教授以及研究單位之學者為主,亦有研究生學生會員及社會實踐者。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為重視跨領域整合思考的研究領域,從科技與社會的各面向探討科技的建構與倫理,分析並關切科技社會與現代體制的複雜互動關係。學會積聚台灣STS領域三十多年發展的研究能量與學術社群,展現的STS研究成果貢獻於學術領域建制、跨領域交流、高等教育優化革新、台灣社會議題實踐等多元面向,也與各大學相關研究與教學單位、國科會「科技、社會與傳播」等學門合作,支持《STS涵多路》、《STS多重奏》、《STS在台協會》等多元媒體推廣STS。
詳情可參閱學會網站http://sts.org.tw/。
推薦序01:不只是展演,更是充滿實驗性的協商/馬汀‧圭納
推薦序02:沒有人是局外人的關係漩渦,與美術館重返社會的協商劇場/林平
推薦序03:午夜一百秒之前/林怡華
導論:以「情境模擬」作為學習方法的協商劇場/楊智元
理論介紹:行動者網絡理論(ANT)/陳宗文、楊智元
【幕前/幕後——真正置身「其中」的教學實驗】
離岸風電進行式:未來工程師的社會連結實作/洪文玲
「卵子要救濟!」:治理助孕科技的協商、劇場與共學/陳韋宏、吳嘉苓
重回塑化劑食品事件:協商劇場與「換位思考」的教與學/陳信行、林宜平、鄒宗晏
人類世與地緣政治:核廢政治與教學新碰撞/楊智元、董芸安
你我與氣候足跡/彭保羅、鄭師豪
【迴響——來自展演現場的第一手觀察】
在協商中挖掘公共性/房思宏
助孕科技使用與規範的地景藍圖:台灣的STS教學、倡議與協商劇場/謝新誼
好看又好玩:評〈塑化劑爭議〉協商劇場的學術與藝術成就/區曣中
協商與劇場的交引纏繞:評〈核廢的未知數〉/陳宗文
正視氣候足跡的警鐘/趙家緯
現身、代言與協商:參與者的一些反思/楊克鈞
博物館之為協商劇場:一個在地知識觀點/林崇熙
代結語:台灣「協商劇場」的下一步/陳信行、林宜平、鄒宗晏
編後語/洪文玲
資料來源
影片紀錄
協商劇場策展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