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編
ISBN/ISSN:16808428(47)
出版日期:2024-07-31
NT$ 238
NT$ 250
remove
add
最新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 目錄
  • 內容試閱

  《資訊社會研究》第 47 期在編輯團隊、審查人與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順利出刊。首先,我們要向各位先進報告一些變動與調整:本刊副主編陳宗文特聘教授因將擔任《台灣社會學刊》主編一職,將暫時離開本刊副主編團隊。對於陳宗文特聘教授多年為本刊投注的心力與重要幫助,我們獻上萬分感謝與祝福。此外,《資訊社會研究》根據《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第七版(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7th edition, 2019)進行體例修訂,並於 2024 年 8 月起實施,預期將與台灣人文社會科學及傳播研究領域各主要期刊稿件格式更為一致。


  本期的《資訊社會研究》中,我們收錄了兩篇研究論文與一篇書評,研究和書評之主題都聚焦於不同新科技發展過程中所帶來遠超過於科技創始時的重要影響,包括不同社群媒體平台對於使用者個人、人際與產業的影響,以及 AI 科技如何成為政治權力運作之工具。在與國際頂尖學者對話中,也著重於人類心理機制與新科技發展和使用間的相互影響。希望藉由本期出刊之學術論著,《資訊社會研究》能持續為讀者們提供更創新的資訊社會觀點,引領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第 47 期收錄的第一篇研究是由賴冠伶碩士與陳維平助理教授撰寫的論文〈女同志直播社群的想望型勞動與親密關係建構〉,探討 Lespark 此性別化平台的特性與其社群規範,以及此平台中參與者(形塑自我品牌的微名人直播主和觀眾)之間的互動過程,如何共構了女同志社群中的親密關係。並以 Duffy 提出的想望型勞動(aspirational labor)出發,分析平台中的直播主如何藉由主動揭露日常生活與營造曖昧氛圍、強調陰柔特質塑之表演策略,塑造自己成為此社群中的微名人與觀眾的慾望對象,將社群情感轉換成與觀眾間的金錢交換。本研究反思此「想望」邏輯下以大量關係與情緒勞動來建立自我品牌與追隨者的直播產業參與者,實則是如何忽略性別與階級結構的不平等,為在社群平台與直播產業上的研究提供批判思考之見解。第二篇由曹家榮副教授撰寫的論文〈加速(消亡)的影音╱文化:TikTok 如何帶來一種異化經驗?〉,探究 TikTok 的媒介特性與演算法運作,如何使其流行於年輕世代中,成為年輕人一個逃離與安全之場域,且更關注於個人化的特質。並由 Hartmut Rosa 的加速與新異化的理論視角切入,探討 TikTok 導致的特定內容產製與消費實作樣態,如何帶來時間異化,加速創作與快速消亡的記憶,並在過度飽和中失去自主的時間體驗。整體而言,這兩篇研究都觸及了社群平台特質和參與者不同動機與使用行為,如何構築當前多樣貌的社群環境、準則與互動方式,進而影響個人日常生活與關係之建立。


  除了所收錄的兩篇研究論文外,本期收錄的書評為甘偵蓉助理教授對 Mark Coeckelbergh 著作之《AI 世代:從政治哲學反思人工智慧的衝擊》(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AI)進行之評述。本書由政治哲學批判的角度出發,由自由、平等與正義、民主、權力、環境政治與後人類主義五項主題切入,探討 AI 此新科技的運作並非價值中立,而是與權力和政治緊密結合,並呼籲以社會政治決定論之視角來回應AI未來應如何發展之問題。


  此外,本期《資訊社會研究》依舊持續為讀者們帶來與國際頂尖學者之對話。本次對話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吳岱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黃金輝傳播與資訊學院講座教授以及使用者經驗(UX)實驗室主任的 Kwan Min Lee 博士進行對談。對談主題為〈可複製的創新:理論洞察的實用體現〉。Kwan Min Lee 教授分享其針對人類心理運作機制之理解,對於他發展臨場感與人機互動學術研究之影響,並且強調在推進傳播科技研究與實務的進步上,深入理解人類固有傾向與技術形式要素的重要性。

 

《資訊社會研究》主編 吳齊殷博士,2024年7月31日
編輯室報告/吳齊殷
 
對話世界頂尖學者
可複製的創新:理論洞察的實用體現/Kwan Min Lee、吳岱芸
 
研究論文
女同志直播社群的想望型勞動與親密關係建構/賴冠伶、陳維平
加速(消亡)的影音╱文化:TikTok 如何帶來一種異化經驗?/曹家榮
 
書評
《AI 世代:從政治哲學反思人工智慧的衝擊》書評/甘偵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