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文與社會科學 >科技與社會系列

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1: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揭開科技社會的矛盾真相

  • 作者: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程惠芳/主編
  • 編者:
  • 譯者:
  • 出版日期: 2019年02月11日
  • ISBN:9789869719896
  • 頁數:352
  • 庫存狀況:正常
  • 定價:NT$ 380 元
  • 優惠價: 95折 NT$ 361  
    廠商價: NT$ 380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當環境污染成為日常、能源危機日益嚴重、吃的選擇充滿不確定、媒體力量帶來革命,身為科技社會的環境公民,我們該如何自處?

 

2018.11全台反空污大遊行

2017.04 毒雞蛋事件

2014.09頂新餿水油案

2014.09 香港占中運動

2014.03太陽花學運

2013.03 廢核大遊行

2011.05 塑化劑危機

2007.01 新竹霄裡溪污染爭議

 

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如空氣品質、食品安全到公民自主,乃至於影響後代生活的核能議題,我們都無從迴避:無論是奠基於現代科技衍伸出來的大環境現況,是不可承重卻必須面對之重,或因科技日新月異,我們都得以有了更多元參與及發聲的可能。

 

因為,現代科技發展與應用往往牽涉太多社會安排,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通盤掌握,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

 

在享受科技社會帶來的便利之時,我們必須自覺:

公民不是臣民,公民擁有表達意見的權益;

公民也不只是國民,公民應該積極參與公眾事務。

而科技往往就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影響著國家、社會,與你/妳、我每日生活最重要的決策。

本書網羅國內外能源、環境、食安及媒體等重要公民參與案例,讀者可透過這些觀察與分析,進而反思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或許也帶來負面的影響;而在我們參與及發聲的同時,科技又帶來不同以往的幫助,利與弊之間的矛盾真相為何?本書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想法。

 

◎專文推薦

本書作者都做了極佳的示範,把複雜的科技與社會議題,轉化成像我這樣的外行人也能讀懂的文字。──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鄭國威

不要遲疑,翻開這本書,你就開始走進行動者的隊伍了。──新竹高中圖書館主任黃大展

本書一定能為新課綱的跨領域教學現場帶來極大的助益。──新竹曙光女中校長姚麗英及STS教師社群


作者簡介

主編──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近年嘗試以認識空間取徑,脈絡化理論與多元現實的複雜關聯。參與《科技 社會 人》系列編著是實驗場域之一,相關想法請見〈正視在地知識空間:位移方案與理論化在地的問題性〉於《台灣社會學刊》56期、《科技、醫療與社會》21、23期「從醫療化到在地知識空間」專輯導讀等文章。

林宗德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研究興趣為科技與社會觀點下的機器人、人工智慧,以及科學模型與電腦模擬。課餘兼事筆譯,著迷於推敲來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轉換與重置,在科技與社會領域的譯書有《「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游擊文化)、《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群學)。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專攻領域為機器人與人機系統,喜歡文學、運動、電影,以及它們的隨意組合。著有《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交大出版社)。

程惠芳
交通大學出版社執行主編。曾任雜誌採訪編輯、執行編輯及媒體公關,並擔任逾百本書的責任編輯。與連瑞枝合編《傾聽獅潭:鄉村日常、生計與地方創生》(交大出版社)。

作者群──依文章先後順序
石慧瑩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彭啟明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股份公司總經理
杜文苓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李翰林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
邱花妹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范玫芳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陳惠萍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陽光伏特家/綠點能創共同創辦人
趙家緯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傅大為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李丁讚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陳憶寧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
溫嘉禾 美國紐約雪城大學紐豪斯學院研究員(Fellow)
張瑋琦 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黃俊儒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鄭宇君 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孔令信 銘傳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李立?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陳鋕雄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目次

推薦序1 以公民之眼,發公民之聲 鄭國威
推薦序2 走進行動者的隊伍 新竹高中圖書館主任 黃大展
推薦序3 新課綱跨域教學現場的STS必備教材 姚麗英

導讀/給青春世代的STS備忘錄 林文源
漫畫STS:科技物、科技人、科技知識 腳本/程惠芳 漫畫/趙捷妤 解析/林宗德

【1當環境污染成為日常】
覺醒吧,環境公民!「公民參與」是權利,更是你的責任 石慧瑩
天有不測風雲:與氣候變遷的共存之道 彭啟明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霄裡溪污染爭議,政府公開資訊被善用還是誤用? 杜文苓、李翰林
煙囪下的教室也有藍天:看文府國小如何扳倒空污大巨人 邱花妹

【2當能源危機日益嚴重】
科學真的是萬靈丹?蘭嶼核廢料爭議僵局是否有解 范玫芳
泥濘中開出一朵花:屏東人在災區「種電」的故事 陳惠萍
三十年風水輪流轉:永續發展趨勢下,面臨巨變的能源世界 趙家緯

【3當吃的選擇充滿不確定】
再探塑化劑危機:STS、SCOT和常態意外的多角度思考 傅大為
文青的逆襲:農藝復興單挑全球化大軍 李丁讚
誰決定了你的觀點?從頂新毒油案,看傳統與社群媒體的資訊之爭 陳憶寧、溫家禾
有食力才有實力:食農教育翻轉未來 張瑋琦

【4當媒體力量帶來革命】
激情搖滾吶喊之後:解析反核音樂的科技社會意涵 黃俊儒
鄉民不只是酸民:莫拉克風災,網路社群救災總動員 鄭宇君
「夾腳拖+iPad」打敗SNG車:318 學運啟動媒體新革命 孔令信
遍地開花卻無結果:香港雨傘運動的美麗與哀愁 李立?
小蝦米也能挑戰大鯨魚:數位經濟時代的隱私權保護 陳鋕雄

關於STS的六個大哉問 林宗德

相關附件

下載 試閱檔 / 考題與解答下載教學投影片

同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