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共處嗎?
性愛機器人即將成為人類伴侶?
雞蛋「一次性包材」政策是進步還是落後?
高雄氣爆是工程錯誤還是人為疏失?
現代化的社會離不開科技,也勢必得承擔所產生的後果。在本系列叢書邁向第三集之際,我們回顧以往、展望未來,不禁想問,身處風險社會,我們如何與科技和平相處,如何與科技共同演化?
可以確定的是,科技與社會交織而成的風險日趨複雜,我們不能單純地訴諸工具理性,而必須拓展更多元的視野來審視迎面而來的新議題,以便有足夠的勇氣與能力面對時代的挑戰。
本書集結的本土案例,包括科技物、科技知識、科技人、科技公共性及科技與社會創新等五大面向,不只彰顯了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期望能如同旅程中的驛站,讓各種觀點在探索的路途中於此相遇、再次出發,往下一階段的挑戰前進。書中各篇皆附教學工具箱及問題與討論,亦可做為理解科技與社會領域的必選教學讀本。
◎本書部分文章附有QR-code,方便讀者進一步探索與內文相關的網路資源。
作者簡介
編者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近年嘗試以認識空間取徑,脈絡化理論與多元現實的複雜關聯。參與《科技 社會 人》系列編著是實驗場域之一,相關想法請見〈正視在地知識空間:位移方案與理論化在地的問題性〉於《台灣社會學刊》56期、《科技、醫療與社會》21、23期「從醫療化到在地知識空間」專輯導讀等文章。
林宗德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研究興趣為科技與社會觀點下的機器人、人工智慧,以及科學模型與電腦模擬。課餘兼事筆譯,著迷於推敲來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轉換與重置,在科技與社會領域的譯書有《「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游擊文化)、《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群學)。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專攻領域為機器人與人機系統,喜歡文學、運動、電影,以及它們的隨意組合。著有《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交大出版社)。
目次
推薦序 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共處嗎? 李丁讚
推薦序 不管你要不要,科技已經撲面而來 楊倍昌
編序
單元1 科技物
導讀:科技物的特性,與我們:倫理、法律,與制度 林宗德
1-1 自動駕駛車應該為誰而駛?私有化 vs. 公共性 林宗德
1-2 應該禁止使用性愛機器人? 吳秀瑾
1-3 人機共存的理想與現實:機器人特區與紅旗法 翁岳暄
1-4 雞蛋「一次性包材」政策是進步還是落後?──塑膠蛋箱的啟示 簡妤儒
1-5 食安、污染、職災:化學暴露爭議的三種社會面貌 陳信行
單元2 科技知識
導讀:科技知識的前世今生 黃俊儒
2-1 流行文化中的科學:告訴我你看什麼科學,我就知道你活在怎麼樣的科技社會 黃俊儒
2-2 科學知識的生產:知識基礎建設的觀點 韓采燕
2-3 科技物的風險與安全:使用脈絡vs.物理原理 陳政宏
2-4 過敏:探究敏感身體的故事 許宏彬
2-5 有照有「保庇」?乳房X 光攝影科技與預防政策爭議 鄭斐文
2-6 科學知識與社會實踐:胸部X 光檢查與結核防治 張淑卿
單元3 科技人
導讀:人是問題,也是答案 邱大昕
3-1 吃,作為生態學與原住民在地知識的交會點:臺灣泰雅族的個案 林益仁
3-2 兒童過動症與專業技能網絡的轉變 曾凡慈
3-3 捷運木柵線:進口的科技如何改變在地工程師? 張國暉
3-4 站在氣爆的十字路口:談多種工程專業的交、錯 洪文玲、王治平、盧念萱
3-5 不可判定性:吵吵鬧鬧的生物學與STS 楊倍昌
單元4 科技的公共性
導讀:公民、政府、與生活型態:「科技公共性」的三個基本面向 陳瑞麟
4-1 煙囪下的教室:環境的行動主義 邱花妹
4-2 挑戰空污問題界定的公民科學 杜文苓
4-3 政府在風險溝通上的挑戰:以基地臺電磁波宣導為例 陳憶寧
4-4 疫苗的三種隱喻 陳宗文
4-5批判與解構網路中立性:一個跨領域的分析 施博仁
4-6網路資訊科技有分享性嗎?
單元5 科技與社會創新
導讀:需求、想像與實踐 林文源
5-1全球化與臺灣農業 李丁讚
5-2想像食物和農業的未來:以兩種菲律賓針對營養不良的農業創新?例 江順楠
5-3生技政策的論述想像 郭文華
5-4科技與社會如何共舞:科技部跨領域計劃推動經驗的分享 林敏聰
5-5建築設計與社會改造:嘉蘭村重建家屋的藍圖 吳嘉苓
相關附件
下載 試閱檔 / 考題與解答下載教學投影片
同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