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期刊 >資訊社會研究

資訊社會研究 第33期(期刊)

  • 作者: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編
  • 編者:
  • 譯者:
  • 出版日期: 2017年07月31日
  • ISBN:16808428(33)
  • 頁數:
  • 庫存狀況:正常
  • 定價:NT$ 250 元
  • 優惠價: 95折 NT$ 238  
    廠商價: NT$ 250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本期推出由林慧斐教授擔任客座主編的行動傳播研究專題。行動裝置問世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嚴格說起來並不是一項最新科技,但這幾年突然成為數位匯流最有代表性的產品。不單單是通訊工具,同時也是新聞管道、娛樂媒體、社群平台、電子商務,甚至金融交易、智慧生活、即時直播。其影響從日常生活到全球,並且以更快的速度持續變化。林慧斐教授在行動傳播研究專題的導論中,詳細回顧了相關綜論文章,及檢視了近十年來國內外相關論文,明確指出雖然行動傳播相關論文的數量不斷成長,但採取創新理論觀點的論文仍相當有限。

   專題總共收錄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翁晨語、黃惠萍〈以延伸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和數位生活型態探討LINE TV的使用行為〉,結合享樂動機與整合科技接受模式的新觀點,探討手機作為娛樂媒體的使用行為。第二篇文章余國強〈影片隨身看:數位匯流下的「個人化行動電影院」實踐初探〉,從質性閱聽人研究的角度,分析行動觀影平台的出現及其對居家觀影活動的影響。第三篇文章?保民、黃月琴〈行動即時通訊(LINE)與親師溝通探究影響教師接受之正、負向影響因子〉,以修正後的科技接受模式檢視影響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在親師溝通的正負面因素。

   本期另有兩篇研究論文。劉時君、蘇蘅〈政治抗議事件中媒體的創新使用與實踐:以太陽花運動為例〉,討論網路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混合使用、互相影響所形塑的社會運動新風貌。游婉雲、蔡介立、陶振超〈聽過反記錯?電視劇產品置入的注意力和記憶效果〉,以眼動追蹤探究偶像劇中採口語與劇情方式的產品置入,對注意力與品牌記憶的影響。

   近來資料科學、人工智慧、物聯網、及虛擬實境相繼興起,並進入日常生活,資訊社會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歡迎針對專題有創新想法的學友,提出規劃與我們聯絡。

 

《資訊社會研究》副主編 陶振超 2017724


本期目錄

編輯室的話 Foreword /  陶振超       

行動傳播研究發展之初探 / 林慧斐

以延伸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和數位生活型態探討LINE TV的使用行為 / 翁晨語、黃惠萍

影片隨身看:數位匯流下的「個人化行動電影院」實踐初探 / 余國強

行動即時通訊(LINE)與親師溝通─探究影響教師接受之正、負向影響因子 / ?保民、黃月琴

政治抗議事件中媒體的創新使用與實踐:以太陽花運動為例 / 劉時君、蘇蘅

聽過反記錯?電視劇產品置入的注意力和記憶效果 / 游婉雲、蔡介立、陶振超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附件

下載 試閱檔 / 考題與解答下載教學投影片

同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