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期刊 >資訊社會研究

資訊社會研究 第30期(期刊)

  • 作者: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編
  • 編者:
  • 譯者:
  • 出版日期:
  • ISBN:16808428(30)
  • 頁數:
  • 庫存狀況:正常
  • 定價:NT$ 250 元
  • 優惠價: 95折 NT$ 238  
    廠商價: NT$ 250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資訊社會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也影響了人們對媒體的享樂感。本期的四篇文章,剛好從兩個不同檢度,檢視上述議題。首先,媒體產製過程採去資訊與傳播科技的挑戰。問世已超過二十年的虛擬攝影棚,在台灣電視節目製作是否替代傳統實景棚?黃靜蓉與張宏宇的〈虛擬攝影棚在台灣電視節目製作之替代效果研究〉顯示,除了新聞,其他節目類型採用虛擬攝影棚的比率皆未超過百分之五十。除了台灣本身市場與產業問題,虛擬攝影棚本身的效用,似乎在率先使用的國家也遭遇發展瓶頸,有待突破。而不斷創造驚人進展的電子商務,孫宇萱與李秀珠的〈品牌個性與消費者自我概念一致性對於品牌態度之影響-以台灣購物網站為例〉發現,購物網站透過科技形塑品牌個性,在經營上越趨細緻,能有效提升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

接著,資訊與傳播科技帶來的各式新興媒體型態,如何引發享樂感?對不同世代,是否有不同影響?這是資訊社會中所出現的全新娛樂媒體如何有吸引力的關鍵議題。本期的最後兩篇文章,分別提出新了理論概念,探討兩個較少觸及的媒體型態。吳翠松的〈電子時代的現場表演:不同世代閱聽人「現場感」初探〉,提出現場感中經驗到的「意外」,是現場表演享樂感最主要的來源。這個過程不因不同世代而改變,只是對不同世代來說,引發「意外」的事件不同。林姿君與陶振超的〈恐怖電影的享樂感:混合情緒的觀點〉,則重新釐清恐怖電影的三項內容特徵(超自然、生命威脅、及場景),並提出混合情緒的概念,認為混合情緒的強度越大,也就是正面情緒與負面情緒同時發生,享樂感越高,並以此做為負面事件引發正面情緒的例子之一。

最後,社交(群)媒體隨個行動裝置的普及,促進線上(網際網路)與線下(真實世界)之間的融合,影響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因此,本刊規劃「社交媒體專題」,邀請林淑芳教授擔任客座主編。誠摯邀請投稿,探索社交媒體與社會、個人等各個層面的互動。

《資訊社會研究》副主編 陶振超 2016131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附件

下載 試閱檔 / 考題與解答下載教學投影片

同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