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訊與通訊科技的變化日新月異,政策的步伐往往難以跟上,如何讓產業良性發展,並兼顧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成為資訊社會必須處理的重要課題。本期收錄的前三篇論文,均為政策取向的研究,探討網路日漸普及下的新趨勢及其衍生問題,並思索適宜的政策與法規規畫方向。
第一篇論文〈數位參與和社會包容:過去與未來〉和第二篇論文〈我國數位落差縮減成效評估研究〉,均針對過去十餘年來行政院研考會執行的調查資料,針對數位落差、數位機會、數位包容等議題,進行歷時性的分析與檢討,並提出建議,以作為下一階段數位關懷計畫的思考。
〈數位參與和社會包容:過去與未來〉一文的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與大數據數位匯流創新中心副教授曾淑芬,以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他們的研究發現,歷年來各個群體在網路連結及行動上網上的近用差距已逐漸縮小,然而數位參與的廣度及深度受個人社會經濟背景的影響,較高齡、低教育、低收入等弱勢群體仍處於劣勢,因此他們認為數位關懷社會政策應從「均衡數位機會」、「提升網絡公民社會」及「著重後果公平」等三方面思考。
由楊雅惠、彭佳玲撰寫的〈我國數位落差縮減成效評估研究〉,檢視2004年到2014年我國家戶電腦擁有率、家戶連網率、電腦使用率、網路使用率、網路族行動上網率及手機上網率等指標,亦確認數位落差有減緩的趨勢。儘管如此,既有的世代數位牆仍很難打破,尤其是60歲以上及1943年以前出生者,其近用率和成長幅度均遠低於其它年齡層或世代。不過她們指出,行動上網和手機上網較電腦上網更具可及性與可親性,短期雖仍出現數位落差的現象,但長期而言有機會突破數位牆的障礙。
相對於前兩篇論文採用大規模的調查數據,元智大學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暨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葉志良則檢視國內外法令,探討既有的over the top(OTT)管制規範,並提出適切的治理模式。他在〈我國線上影音內容管制的再塑造:從OTT的發展談起〉一文中指出,新興的OTT服務逐漸取代付費電視,與廣電產業甚或電信產業相互競爭,卻仍受到低度管制,有不公平的疑慮。然而政府現有的思惟是將通訊傳播產業的內容管制與平臺管制綑綁,以傳統廣電執照制度搭配內容管制,這樣的作法可能阻礙其發展。因此他建議仿照歐盟模式,採取傳輸與內容分離,並將內容的管理從「管制」轉向「治理」,導入產業自律與官民共治等作法。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羅婉婷、陶振超所合寫的〈輸球也快樂?以情緒階段模式探討運動賽事享樂感〉,則探討了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即在觀看運動賽事時,即使支持的球隊輸球了,球迷仍會有享樂感。他們認為現有的理論不是關注結局,就是以個人差異來解釋,而忽略了觀看賽事「過程」的重要性。透過實驗設計,檢驗球迷觀看棒球賽的經驗,他們發現影響享樂感的關鍵並非比賽結果,而是比賽過程中得分或失分的反覆攻防。因此輸球雖然是負面事件而導致負面情緒,但對享樂感沒有顯著影響。
本刊自21期由南華大學移交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編輯出版後,即以發展為社會科學類頂尖期刊為目標,因此制訂嚴謹的審查程序,使得退稿率均維持於五成以上。本屆編委會負責編輯第26到29期,所有來稿均經編輯委員就每一程序層層把關,並秉持內、外審均匿名審查的原則,最後登退稿的決定亦由編委會共同決議,以維持刊登稿件的品質。在此感謝所有編輯委員兩年來的積極參與,以及所有投稿作者與評審對本刊的支持與協助。
主 編 張維安
執行編輯 黃淑鈴
2015年7月25日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附件
下載 試閱檔 / 考題與解答下載教學投影片
同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