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期刊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期刊(第20期/2015春)

  • 作者:王君琦、廖瑩芝、譚佳等
  • 編者:
  • 譯者:
  • 出版日期:
  • ISBN:18160514(20)
  • 頁數:
  • 庫存狀況:正常
  • 定價:NT$ 350 元
  • 優惠價: 95折 NT$ 333  
    廠商價: NT$ 350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本刊為TSSCI收錄期刊

並獲101-103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A級期刊

本期目錄

編輯室報告:影像再現的不可見之處:性別、族群、國家、美學---- 劉紀蕙

專題:「性/別與華語影視場域」

「性/別與華語影視場域」專題導言----王君琦

在影史邊緣漫舞:重探《女子學校》、《孽子》、《失聲畫眉》----王君琦

幫派、國族與男性氣概﹕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幫派男性形象---- 廖瑩芝

新自由主義式的「邂逅」:《非誠勿擾》與電視真人秀的性別政治---- 譚佳

一般論文

人民記憶、華人性和女性移民:以吳村的馬華電影為中心----許維賢

失衡的電影文本: 分析王家衛電影《我穿越9000公里 為了把您點燃》

中的引用、省略、中 斷、斷裂與刪扣----劉永?

論壇

高橋哲哉:「福島:犧牲的體系」

福島:犧牲的體系----高橋哲哉

高橋哲哉 《福島:犧牲的體系》演講回應----崔愫欣

犧牲體系、社群發展與公私義理─犧牲政治的倫理思考----陳瑞樺

問題與討論

柄谷行人:「戰後日本的左翼運動」

戰後日本的左翼運動---- 柄谷行人

閱讀柄谷行人----林暉鈞

思想與運動之間:與柄谷行人商榷幾個關於策略與倫理的問題----汪宏倫

運動之後的思想:回應柄谷行人關於「超越民主」的問題─從《哲學的起源》出發----劉紀蕙

問題與討論

展評

亞洲泛靈異響中的國族圖示:韓國媒體城市首爾雙年展2014----唐慧宇

影評

普拉娣巴.帕碼的反身策略:《真實之美:探索愛麗絲沃克》評論----王遠洋

本刊一年出版兩期,分別於每年六月、十二月出刊。

本刊接受個人及機關訂戶,訂閱一年份費用(含郵資)如下:台灣地區:新台幣750元;非台灣地區:75美元

長期訂購請來電:03-5131542

作者簡介

王君琦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南加大電影電視理論與批評博士。著作散見於《藝術學研究》、《電影欣賞學刊》、《文山評論》等。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同志電影、台語電影、新移民女性再現政治。

王遠洋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碩士,曾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班。現為獨立譯者,譯有2013女性影展《真實之美:探索愛麗絲沃克》、2014高雄電影節《在土星的光環下:蘇珊桑塔格》等多部紀錄片字幕。

汪宏倫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在文化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社會理論等,近年研究涉及中、日、臺民族主義,探討東亞現代性中戰爭、情感與價值觀諸問題。研究成果散見國內外主要期刊與專書,主編有《戰爭與社會》、合編有《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與黃金麟、黃崇憲合編)等書。

林暉鈞
職業小提琴手,出生於高雄市。曾就讀台灣大學哲學系,參與過八0年代的學生運動。目前以翻譯日本思想家著作為職志,譯有《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高山寺的夢僧》等書。

高橋哲哉 (Takahashi Tetsuya)
1956年生於福島縣。1983年東京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哲學專攻修畢。曾任南山大學講師、法國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及第八大學客座教授,現為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教授。專精西歐當代思潮,同時富於社會實踐,在市民運動及跨國學際間皆享有盛名。對二次大戰前後日本的政治社會狀況投以批判性眼光,從歷史認識的角度討論日本戰後責任、慰安婦問題、靖國問題等,並長期關注「犧牲」的議題,用以討論國家將個人收編的權力構造。著書眾多,代表作有:《逆光的邏輯》(逆光のロゴス、、未来社、1992)、《記憶的倫理學》(記憶のエチカ、岩波書店、1995)、《德希達:解構》(デリダ―脱構築、講談社、1998)、《戰後責任論》(戦後責任論、講談社、1999)、《歷史/修正主義》(歴史/修正主義、岩波書店、2001)、《靖國問題》(靖国問題、筑摩書房、2005)、《國家與犧牲》(国家と犠牲、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5)。

柄谷行人(Karatani Kōjin)
日本當代重要思想家、文藝評論家。曾獲得伊藤整文學獎 、群像新人文學獎。1960年日本的安保鬥爭中,為「全學連」成員。曾先後受邀在耶魯、哥倫比亞、康乃爾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美國名校擔任客座教授。

陳瑞樺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副教授。主要研究面向包含:社群關係、社區營造、地方社會、土地的文化政治、遷移的文化政治。

唐慧宇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方向包含當代中文文學、當代藝術、美學政治、生命政治、批判理論。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論文見於《中外文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以及專書Queer Sinophone Cultures等等。客座主編臺灣國家臺北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學刊》(新馬電影專題)。

崔愫欣
現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環境運動工作者,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畢業。作品與經歷:2004年製作紀錄片《貢寮,你好嗎?》,2009年入選雲門舞集第五屆的「流浪者計畫」,參訪日本社會運動的重要事件如三里塚(反成田機場抗爭)、反核(福島、六所村、祝島)、水俁病(熊本縣水俁鎮)等,2010年7-8月舉辦【紀錄片與社運的追尋之旅】旅行圖文展與系列講座。2005年~至今,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擔任專職工作,負責核能議題,綠盟為非營利的民間環保組織,長期致力於台灣環境政策的建構與環境議題的推動,期望達到永續的生活環境。

廖瑩芝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文化研究博士,國立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含:幫派電影、暴力美學、文化唯物論、性別研究以及前衛劇場。

劉永晧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與文學博士 (意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所博士-L’Ecole Doctorale Pratiques et Theories Du Sens),現任職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著有《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專研電影理論、當代歐洲思潮與美學研究、家庭電影研究、日記電影研究等。

劉紀蕙
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984)。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總召集人,《文化研究》主編。

譚佳
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理論博士。近期論文包括Tan, Jia. “Provincializing the Chinese Mediascape: Cantonese Digital Activism in Southern China.” In China’s iGeneration: Cinema and Moving Image Cultur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ited by Matthew D Johnson, Keith B. Wagner, Kiki Tianqi Yu, and Luke Vulpiani,197–214, 2014.

譯者
李依真
台灣高雄人。2010年獲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2013年取得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表象文化論碩士,目前為同研究所博士生。在高橋哲哉的指導下研究法國當代思潮、犧牲、暴力、殖民歷史等課題。譯有《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聯經2014。

林暉鈞
職業小提琴手,出生於高雄市。曾就讀台灣大學哲學系,參與過八?年代的學生運動。目前以翻譯日本思想家著作為職志,譯有《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高山寺的夢僧》等書。

目次

相關附件

下載 試閱檔 / 考題與解答下載教學投影片

同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