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文與社會科學 >族群與客家系列

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上)

  • 作者:莊英章、簡美玲/主編
  • 編者:
  • 譯者:
  • 出版日期: 2011年02月01日
  • ISBN:9789866301155
  • 頁數:
  • 庫存狀況:正常
  • 定價:NT$ 550 元
  • 優惠價: 95折 NT$ 523  
    廠商價: NT$ 550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族群研究系列叢書=

  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下,客家族群如何展現、維繫以及轉變?全世界的客家族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經驗和展現他們的客家屬性?本書分上下兩冊,深入帶您了解您所知道與不知道的--客家。

  就時間而言,客家族群的形成與變遷過程中的概念、認同、經驗,乃至情感,不僅呈現於過去,現在與未來依舊將和廣漠的世界,相互脈動。關於過去、微細與日常生活裡的客家經驗與認同,值得仔細而系統地探索;從空間觀察,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不僅在十九世紀到當代的臺灣,也在跨世紀的華南、東南亞,乃至美國與大洋洲的地方社會,持續發生。以臺灣的經驗為例,菁英以文字論述來塑造認同,大眾則在通俗文化實作中體認客家。原本「隱形」的臺灣客家族群,在九0年代的族群運動與多元文化政策的扶植下,逐漸「顯形化」。

  本書的三十五篇文章(分為上下兩冊)皆嘗試將對客家的瞭解與探索,以描述及分析取代本質性的客家論述與詮釋。但不從溯源或「民系」談起,而是探討作為一個過程的客家。除了突顯包含史學、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人文地理學、文學、傳播等不同學術領域,各以其獨特的理論思維與觀點作為描述與分析的主要立足點;每篇文章的作者所著重與採用的研究方法,也攸關客家知識之本質與體系的再現,以及對於過去客家研究、漢人研究與區域研究的反省與直接或間接的對話。

  除了學門與研究方法的多元,本書在空間、時間與人三個軸線上,以較為多元與寬廣的經驗做為描述客家地區、社群與文化形成與轉變的基礎。冀透過本書作者群的書寫,指出針對族群與地方社會之動態性與多樣性的細節與描述,是解讀客家族群文化之特性與建構客家知識體系的必要過程。



目錄

第一部   地方社會之歷史性

 第1章  清代竹塹山區一個客家地域社會的形成(1839- 1878):以汶水坑為例

 第2章  Large-scale Business Operation o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aiwan Frontier: The Case of Jinguangfu

 第3章  忠義祠與聖火:從運動會看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的六堆

 第4章  土客衝突、商鎮發展與「客家文化」的創造:清代上猶縣營前圩的個案研究

 

第二部   地方社會之近代性

 第5章  客家地方社區的發展策略研究:以內灣與九讚頭為例

 第6章 後龍溪流域的山徑水系網絡與地方族群經濟發展之研究

 第7章  是組織?還是區域?一個六堆聚落體系建構的反思

 第8章  近代客家僑鄉的形成與建構:以大埔縣百侯村為例

 

第三部   信仰

 第9章  階序下的交陪:一個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

 第10章  客家義民爺的神格:苗栗縣義民廟初步研究

 第11章  祭祀組織與地方社群之形成:獅潭北四村的初步考察

 第12章  齋教的神明/法脈雙軌制:日治寺廟整理運動與楊梅奉天宮

 

第四部   語言

 第13章  客家語言微觀調查與人文宏觀理念

 第14章  新埔鎮四海話趨向:聲韻調、詞彙及小 稱詞

 第15章  新埔鎮四海話音韻探悉

 第16章  從詞彙的變化看四海客家話:以新埔鎮為例

 第17章  卓蘭鎮當地閩南話和客家話雙方言接觸現象分析


 

作者簡介

編者

莊英章,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治學兼重史學與人類學,長期投入漢人社會文化之研究,近年則以臺灣、大陸及東南亞之客家社會為主要研究對象,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科會特約研究員及第22屆吳三連獎「人文社會科學獎人類學類」。著有《家庭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及《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等與客家相關著作。

簡美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西南中國苗族、華南與臺灣客家之親屬、性別與情感人類學。著有《清水江邊,與小村寨的非常對話》(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與《貴州東部高地苗族的情感與婚姻》(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

目次

相關附件

下載 試閱檔 / 考題與解答下載教學投影片

同書系